|
公益说明书16:安宁疗护什么是“安宁疗护” 安宁疗护旨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(患者预期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)在临终前,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,提供身体、心理、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,以提高生命质量,帮助患者舒适、安详、有尊严地离世。 2016年,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将大陆地区“临终关怀”相关名词术语统一为“安宁疗护”。 在国际层面,世界卫生组织主要使用“姑息治疗”(palliative care)这一概念,姑息治疗实施始于诊断到危及生命的疾病的那一刻,并不限于患者临终期。 “安宁疗护”对应的英文是“hospice care”。在香港,hospice care被翻译成“宁养服务”,而在台湾,使用的则是“安宁照顾”、“安宁疗护”等术语。 安宁疗护的历史发展 欧洲是安宁疗护的发源地。在中世纪,hospice是一种为朝圣者、旅行者提供休息和照顾的驿站,设立在修道院附近。中世纪之后,随着十字军东征的结束以及新朝圣路线的开辟,之前的驿站失去了原来的作用,hospice也转变为一类机构,专门照顾无法治愈的病人。 安宁疗护的实践内容 安宁疗护的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,舒适照护,心理、精神及社会支持等。 症状控制 针对临终者通常会经历的一些类似症状,包括疼痛、呼吸困难、恶心呕吐、睡眠/觉醒障碍(失眠)、谵妄等,通过用药、给氧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、按摩等方式对症处理。同时,配合口腔护理、肠内外营养护理、静脉导管维护、留置导尿管护理、协助沐浴和床上擦浴、协助进食和饮水等舒适照护内容,将临终者的痛苦减轻到最低,提升其在身体和精神上的舒适程度。 心理支持 安宁疗护旨在让患者保持乐观顺应的态度度过生命终期,因此提倡—— 1. 应用恰当的沟通技巧(如:倾听、沉默、触摸等)与患者和其家属建立信任关系; 2.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,引导患者面对和接受疾病状况,也为患者提供包括治疗护理计划在内的医疗护理信息,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决策、医疗护理过程; 3. 帮助患者对接团体、社会,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,使其能更好地应对焦虑、愤怒、抑郁等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。 社会干预 关注临终者的人际关系状况。具体的操作包括: 1. 鼓励患者亲朋好友陪伴且坦诚沟通,适时表达关怀和爱; 2. 在患者逝世前,允许家属陪伴,与亲人告别; 3. 在处理遗体的过程中,尊重丧亲者的习俗,允许家属参与,满足家属需求; 4. 提供居丧期随访支持,动用志愿者或其他社会支持体系表达对居丧者的慰问和关怀。 为什么要安宁疗护? 1. 满足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要 安宁疗护更多是满足患者的需要,生命末期的患者得知病情结局之后,在治“病”还是治“症”的选择上,患者更倾向于治疗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宁愿选择幸福的活一天,也不要痛苦的活十年。 2. 减少过度治疗和资源浪费 医院对于住院的临终病人,常常给予过度治疗,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,花费很多,家属也不满。安宁疗护可以减少无意义的过度治疗,减少资源浪费。 3. 尊重患者、尊重生命 安宁疗护≠安乐死,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。 推广安宁疗护的挑战有哪些? 1. 伦理困境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,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不高且存在误解,普遍缺乏对安宁疗护基本概念、知识、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。 2. 安宁疗护领域立法空白 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尚不够完善,亦缺乏指导医生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的相关规范,以及保障患者依法享受知情权、对自己剩余生命和财产处置权的政策支持。 3. 资金推广不足 收费和报销不合理、资金不足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。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,安宁疗护不仅包括对患者身体方面的治疗,更囊括人文的关怀和心理的调节疏导。这就使得安宁疗护病房在服务项目和资源支持上 同样,医保报销也是多“身”少“心”,商业保险和公益事业在安宁疗护上的发展也较为滞后。资金不足的窘境导致的直接结果将是安宁疗护无法“自力更生”——病房无法扩张、医疗设施和服务不能及时更新换代,安宁疗护的发展因此受限。 4. 专业护理人才不足 临终患者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病人不同,除了需要经验丰富能处理大小症状的医生、副作用小的各类药物和更高水平的护理,还需要有丰富心理学、社会学知识的安宁疗护团队走进患者内心,帮助他们达成愿望。而人才的培养是个大难题,国内医学院尚未建立临终关怀学科体系,医护人员大多先上岗,再进行相关培训。 公益组织助力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的实施依赖一种多学科协作模式,不仅需要医生、护士、护工等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,也需要社工、营养师、心理师、灵性关怀师等其他专业人士,以及社会上广大志愿者的参与。 但丁转载 上一篇公益说明书17:适老化改造下一篇公益说明书15:认知症 |